為搭建學術交流平臺,拓寬青年學者學術視野,提升業務人員科研水平,2022年1月20日,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學術科研周之專家講壇在我院枇杷山書院舉行。專家講壇由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研究館員方剛主持,共邀請六位市內外專家,研究內容涉及石窟寺考古研究、青銅器修復理論與實踐、三星堆遺址考古發現、西南地區城鄉建筑遺產利用、大遺址保護、巖畫研究等領域,為大家帶來一場學術盛宴。按照疫情防控需要,本次專家講壇通過線上和線下方式同步進行,院內60余名專業技術人員現場參加,野外工作人員以及文化遺產研究愛好者通過網絡聆聽了本次講壇。
川渝石窟的營造程序
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學術科研周專家講壇
第一講
專家講壇第一講邀請的是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歷史學博士董華鋒,他在線分享了題為“川渝石窟的營造程序”的學術講座。講座內容分為五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石窟寺保護利用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國家文物局印發了《中國石窟寺考古中長期計劃(2021-2035年)》,并于2021年12月24日召開了“十四五”石窟寺保護和考古工作會。董華鋒系統梳理會議發布的數據后指出,川渝地區的石窟寺數量占全國的47.6%,是中國石窟寺版圖的重要區塊。在川渝石窟的眾多研究問題中,營造程序是一個重要的論題,是深入認識石窟寺這類考古遺存的重要切入點。較之既有的研究成果,營造工匠、營造儀軌、后期重妝是目前關注相對較少的幾個石窟營造環節。
第二部分,川渝石窟的營造工匠。董華鋒系統整合了川渝石窟唐宋時期的造像記、妝彩記、工匠題名等各類銘刻資料,討論了工匠的工種、級別、組織方式等問題,并進一步指出:唐宋時期,川渝地區形成了分工完備、級別分明、組織得當的石窟工匠體系。他們是石窟的直接營造者,是該地區得以大規模開鑿石窟的專業技術人員保障。
第三部分,川渝石窟的營造儀軌。董華鋒在整理石窟銘刻材料的基礎上,結合文獻記載,考證了川渝石窟營造過程中相關儀軌的主要類別和組織方式。他認為:唐宋時期,川渝地區窟龕開鑿結束后一般都會舉行配套的宗教儀軌。這是石窟營造程序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過去的研究對此重視不足。這一環節的完成才是石窟營造活動真正結束的標志。
第四部分,川渝石窟的后期重妝。綜合分析銘刻材料和窟龕中的各類遺跡現象,董華鋒認為:妝彩是石窟營造過程中的一種重要行為,歷史上形成的后期重妝遺存是石窟寺文化內涵的重要組成部分。后期重妝原因眾多,功德主身份多元,重妝方式各異,目的同樣是施造功德。重妝不僅使脫彩的龕像“普煥神容”,同時也使石窟寺文化內涵在不同歷史時期被不斷拓展。
董華鋒 供圖
最后,董華鋒對講座進行總結,他認為石窟寺是一種內涵復雜的考古遺存。對于這類考古遺存的研究,不僅涉及田野考古、分期排年、題材信仰、樣式風格、歷史背景、文化交流等問題,還涉及營造程序的問題。這是深入認識石窟寺的重要面向。石窟寺的營造歷程長久,環節眾多。透過附著在石窟中的銘刻材料及各類遺跡現象,可以管窺石窟營造各個環節的大體面貌。
講座結束后,主持人方剛對董華鋒的精彩講座表示衷心的感謝,肯定了董華鋒有關川渝石窟營造程序研究的重要意義,并指出他的研究為重慶石窟寺考古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整理:馬曉嬌 衛亞晶
(本文經董華鋒審定)